师爱的不被理解与认同,甚至于教师的管教会招致学生的殴打辱骂:教师“摸”了学生,轻则丢饭碗,重则陷囹圄;而学生打了教师,赔礼道歉便万事大吉,可悲可叹,部分教师的遭遇更让同行唏嘘不已,战战兢兢引以为戒。如安徽一学校教师上课制止学生打闹不力被冠以“杨不管”美名天下扬,而一年前该校一教师因管理学生而被学生砍手却久久无人“过问”,终不了了之,谁又去关注这两件事的前后关联了呢?如此环境下,谁有勇气“逆时代而动”“教之严”呢?那么慈爱呢,有时会被部分学生当作懦弱无能,谆谆教诲做耳旁风飘过。昔日孔子对一个白天睡觉的学生都大声呵斥其为“朽木不可雕”。但现代社会呢?你这样说会被说成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,万一不幸再碰上一极端的学生有一极端的行为,你将砸碎饭碗倾家荡产剥夺教师资格永无翻身机会。更何况对于少数学生,教师如果一味柔声细语地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恐怕难和网络游戏的诱惑力抗衡,“业精于勤而荒于嬉”,沉迷于网络虚度光阴的孩子,或许就是社会、家庭、教师对于孩子的约束力不够强造成的,大量的留守儿童更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。
社会约束了老师,纵容了孩子,由着天性发展就能成才吗?世上有多少树木是只需用手“温柔一扶而无需剪刀”就能“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”的?我宽容了没教育好你骂我无能,我严厉了你砸我饭碗!长此以往,“教”将何去?这一切令人深思并忧虑不安。
师爱的不被理解影响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。我有时在想:中国现当今的教育模式应该还未定型,应该还是在摸索中前行!现如今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堪忧与此有没有关系呢?!
话虽如此,但既然现实社会是这样,我们无力改变,那就只能暂时“从了他吧”!那么教师对于学生望生成龙的热切心愿该以何种方式实施呢?该怎样披肝沥胆的渴求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呢?教师的人身安全、那看得比性命还宝贵的名誉谁来保障?让人如履薄冰、惴惴不安的教育环境环境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热情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地长期地去思考去探究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