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个学生对于阅读的期待,几乎都是读有所获、读有所得。对于学生阅读后的感受,教师不应该去迎合肤浅,而是要选择直面文本,找到挖掘文本的机枢。
对于艰深的文本,需要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思想与学生进行对话。这种对话,有时需要教师大胆地“示范”。尽管“示范”之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,是在教师的示范和启发下形成的,但是这种理解同样是具有创造性的深层阅读。此时,阅读的教与学可以呈现为:教师有思想,学生能模仿。
《逍遥游》是较难读懂的篇目,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或感悟直接传递给学生:“蜩与学鸠”是可笑的,大鹏比“之二虫”视眼广阔,这是说“空间”层面的“逍遥游”。那么其他层次的理解就可以顺着这个渠道,任学生的思想流淌,形成相对深层的阅读体验:“小年不及大年”,不管你的年限有多长,总归是天地之一瞬,这是说“时间”层面的“逍遥游”。不管是“空间”还是“时间”层面的“逍遥游”,两者都是相对的有限的。“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”,秉承天地的正气,超脱世间的束缚,只有在“精神”层面才可以达到真正的“逍遥游”。这样,学生就在教师感悟的启发下,回归到了对于个人精神层面的体验。
对于较长的文本,需要教师能够以新鲜的视角走近文本,从而激发学生带着阅读的冲动面对文本。学生阅读文本的开始,就是教师进一步推进深层阅读的起点。所以,阅读中的教与学应该是:教师需智慧,学生感兴趣。面对长篇文本的阅读教学,教师常常选择播放据原著改编的影片的做法,这样做取代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。面对长篇文本的阅读,我们能否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呢?读鲁迅先生的《祝福》,不管是从作者还是人物导入,都未必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。如果换个切入的方式——借用当下热播影视剧常采用的“穿越时空”的手法——问学生:《祝福》哪些内容采用了“穿越”的写法?我们且不论这一概念在此适用与否,但是这样的问题却会在学生中激起强烈的阅读兴趣。这样一来,学生就会把《祝福》中“倒叙”的部分筛选出来。进而,追问学生:这些内容都写了哪些事?于是,学生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,逐步展开对文本叙事内容的阅读。因此,我们需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来激发其阅读文本的兴趣,以此引导学生走向纵深的阅读。